奥巴马中文粉丝站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无畏的希望


奥巴马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演讲的主题是无畏的希望(audacity of hope)。一种无限的乐观精神,但是又不是那么得盲目和毫无根据。他是这么说的:
I’m not talking about blind optimism here -- the almost willful ignorance that thinks unemployment will go away if we just don’t think about it, or the health care crisis will solve itself if we just ignore it. That’s not what I’m talking about. I’m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more substantial. It’s the hope of slaves sitting around a fire singing freedom songs; the hope of immigrants setting out for distant shores; the hope of a young naval lieutenant bravely patrolling the Mekong Delta; the hope of a millworker’s son who dares to defy the odds; the hope of a skinny kid with a funny name who believes that America has a place for him, too.

Hope -- Hop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y. Hope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The audacity of hope!

这样的语句的确很有鼓舞力,让那些受尽不公正待遇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会乐意支持带给他们希望的候选人。
2006年,奥巴马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而标题就是“下一个总统?(the next president?”,这个标志着奥巴马作为一位很有前途的政治明星的冉冉升起。他也在这一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二本著作,《无畏的希望》。

下面是华盛顿周刊的评论文章,文章作者刘见林。
美国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本身的经历或许就是对“美国梦”最好的注解:其父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其母则是堪萨斯州的白人;他本人在印尼和夏威夷长大。

奥巴马儿时的经历在他的上部作品,也是其首部作品--写于从政前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1995年出版)中有详细的描述。他曾在哈佛法学院学习,后成为《哈佛法律评论》历史上的首位黑人主编;10年前,他决定投身政治生涯,成功获选伊利诺伊州的州参议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干得有声有色,帮助民主党击败共和党,成为州参议院的多数党;2004年他又决定竞选美国参议员并获得了成功。

2004年,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无畏的希望”的政策演讲而惊艳四座,使得他一举而名动天下,成为民主党的政治新星。以自由派为主的全美各大媒体对他青睐有加,称其为民主党近几十年来少有的有思想兼有能力的政治家。而今,奥巴马以“无畏的希望”为题,将他对自己从政 10年来的思考,尤其是2004年竞选参议员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全面阐述他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时代》周刊在该书出版之日竟推出了“何以巴拉克·奥巴马能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的封面报道。一时之间,政治新星奥巴马的声势几乎达到了可与民主党的另一位生力军希拉里·克林顿相提并论的地步,更有人拿他跟知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相比。

奥巴马之所以能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或者在于他的平民主义色彩。他在竞选参议员时,曾驱车走访了伊利诺伊州几乎所有的县城。他在书里回忆起这段让他受益菲浅的旅程时这样写道:社区中心、俱乐部、教堂、工会大楼、汽车旅店、美容店,甚至于私人家庭的用餐室,几乎所有能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我尽量不说话,只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尽管有时候能抽空前来见我的只有令人尴尬的一、两个人;不管对方是喜欢听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美国著名保守派清谈节目主持人),还是听美国全国公共电台(NPR,自由派舆论重镇),也不管对方是痛恨布什者,还是对民主党感到愤怒者,我都会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奥巴马说,该次走访的所见所闻,最让他震惊的不是别的什么玄妙的大道理或者深刻的洞察,而是那些普通人,他们对生活的希望竟是如此地平实,如此地谦逊。不管其肤色如何不同,不管其信仰如何不同,也不管其来自的地方如何不同,来自的社会阶层如何不同,他们都希望能生活得好一点,能找到一份工作,领上一份薪水,不会因为偶尔得了疾病而陷入困境。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考上大学后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放弃,总之,希望的仅仅是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获得起码的安全——这里的安全是广义上的,既包括上述经济上的安全,也包括不会受到犯罪、不会受到恐怖主义攻击的安全,还包括能拥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用水,能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到老了时能有尊严地退休等等。

在奥巴马看来,这些其实都是最基本的希望,是一个政府应该为她的人民提供的,目前的美国政府却没有做到。美国目前实行的减税政策主要是针对富人而设计的,中产阶级的负担相反倒是增大了,很多普通家庭更是被社会保险的压力逼得喘不过气来,也因此,虽然美国经济这两年来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但普通家庭的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还有,当前布什政府采取的反恐政策也没有能够让民众彻底地摆脱恐怖威胁,相反,美国在伊拉克的努力倒是有逐步走向失败的迹象,而世界各地的反美情绪更是日趋高涨,……,可以说,与以往相比,美国人的安全感下降了。

奥巴马表示,从这些人身上他感觉到,在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不管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它们始终让美国人都能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美国人心中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价值理念,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能够一起生活,共同努力;美国人同样分享共同的美好希望,使这块“新大陆”上进行的这场“人类最伟大的民主试验”能得以成功地运行着。这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希望不仅表现在纪念碑、纪念雕塑上,更表现在广大的美国民众心中。

遗憾的是,奥巴马指出,这几十年来美国的这些共同的理想、价值理念和希望正在不断地萎缩,美国开始日益走上分化——信念和观念上的两极分化(可参见笔者在2004年第45期《华盛顿观察》周刊中关于《大分裂:乡郊美国v.s.城市美国》一书的介绍),不同党派之间长期进行着激烈的文化战争,使得他们几乎不再互相信任,不再听得进去对方的解释,甚至不再有任何共同的语言!对此最好的说明是,民众对政治的态度日益犬儒化。

奥巴马回忆起10年前首次投身政治事业时,他在进行拉票时被问及最多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你为什么会取那么奇怪的一个名字?”(他的名字是Barack Obama,不但奇怪,而且和恐怖头子本拉登的名字Osama bin Laden有些相似,9·11后,他的一位友人曾开玩笑地建议他,如果想继续政治生涯,最好改一个名字。)但奥巴马最终还是在并未改头换面的情况下成功当选参议员。

另一个问题则是,“你那么好的一个人,干吗想要去从事像政治这样肮脏、卑鄙的事情?”——造成这种犬儒化氛围的,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客们的欺骗作风--他们往往上台前说得天花乱坠,上台后却实现不了或根本不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承诺,从而导致民众陷入悲观和产生失望情绪。

对于这个问题,奥巴马是这样回答的:我理解你们的不信任,但我要指出的是,从这个国家创建以来,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一直存在着另一种政治传统——那是一种能让我们相互信任、共同努力的传统,那是一种使得我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它要远胜于驱使我们分化的力量的传统——只要有足够的人相信这一点并积极行动起来,我们就能有所作为,改变当前的政治困境。奥巴马的这种信念在经历了2004年的参议员选举之后,更加强烈了,因为他从那些普通人身上认识到“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希望”的存在。

因此,奥巴马在书里呼吁,要改变当前的政治困境,就需要改变现在的政治作风,奉行新的诚实、坦率的政治作风,一种基于上述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希望的新政治风气,这样,我们已经形成的分化才能逐渐被弥合,重新实现团结。具体到当前的政策,至紧迫者则莫过于调整偏向富人的税收政策,以及设法消除普通美国人的不安全感--包括经济上的和安全上的。

2 条评论:

匿名 说...

看来用心聆听确实非常重要。

匿名 说...

我觉得,奥巴马的希望,就是使美国真正成为‘United’States。